看台上的掌声早已消逝,而苏茜·菲沃·汉密尔顿的故事,却在无声中继续蔓延。如今,她不再是那个风驰电掣的奥运健将,而是用平静的语调,讲述着从巅峰跌落,又重新拾起自我的心路历程。曾经,她以凯莉之名,在拉斯维加斯灯红酒绿的夜色中,赚取着每小时600美元的酬劳;如今,她却坦然地面对过去,将这段经历化为激励他人的力量。
2012年年底,八卦网站《Smoking Gun》的一篇报道,如同晴空霹雳,将苏茜从神坛狠狠地砸落凡尘。奥运冠军、拉斯维加斯头牌——这两个身份的巨大反差,引发了轩然大波。赞助商迅速撤资,母校悄然撤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奖项,邻里间的窃窃私语,女儿同学家长异样的目光,都如尖刀般刺痛着她的神经。她躲在家中痛哭,丈夫无奈地将她拉去复诊。这一次,医生给出了确切的诊断:躁郁症。此前多年的误诊和不当用药,如同推波助澜,将她推向了更加危险的边缘。
“原来不是我道德败坏,是我生病了。”她在自传《走出疯狂》(中译)中写道,这句话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微光,照亮了她迷茫的心路。她起诉了误诊的药厂,结束了“凯莉”的生活,并于2015年出版了自传,赤裸裸地展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。 剪短头发的她,走上了TED的演讲台,向世界讲述了躁郁症是如何将人从骨子里掏空,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万。2020年,她和丈夫马克和平离婚,但他们共同抚养着女儿,周末接送孩子上下学,学校的活动上,他们依然并排而坐,共同承担着父母的责任。
回溯往昔,苏茜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。1968年,她出生在威斯康星州一个普通的家庭,兄弟姐妹众多,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。父亲热爱冒险,周末常带孩子们划独木舟、攀爬陡峭的山坡,家中充满了热闹的氛围。然而,哥哥因女友离世而患上躁郁症,打破了家庭的平静,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霾。年幼的苏茜无法忍受家庭的压抑,于是,跑步成为了她逃离现实的出口,她越跑越快,仿佛在甩掉那些沉重的阴影。
天赋异禀的她,五年级便在学校田径比赛中独占鳌头。高中时期,她几乎打破了州内所有的田径纪录,获得了十一个州冠军。全美二百多所大学向她抛出橄榄枝,哈佛、斯坦福等名校也赫然在列。然而,她却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威斯康星大学,理由很简单:想离家近一点。
大学四年,苏茜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跑步中。她获得了九个全美冠军,并改写了室内800米和1000米全国纪录,这些纪录至今仍保持着。媒体将她捧上神坛,评选她为全美十大女运动员,美国大学体协以她的名字设立奖项,各大田径杂志争相邀请她拍摄封面,运动品牌则请她穿着比基尼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。那时,她似乎拥有着征服一切难题的能力。
毕业后,她与大学恋人马克结婚,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,2005年,他们的女儿出生了。然而,也是从这一年开始,她光鲜亮丽的外表下,出现了裂缝。产后抑郁症缠上了她,她整夜失眠,常常无缘无故地哭泣。服用抗抑郁药物后,她的病情却变得更加复杂,时而亢奋得彻夜难眠,时而萎靡不振,一整天都无法下床。她回忆那段日子时说:“日子像被按了静音键,我在家里走来走去,胸口闷到发慌。”
运动员的身体,依然渴望兴奋的刺激。没有比赛的紧张,没有起跑枪的轰鸣,没有冲刺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,她感觉自己被困在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。2011年,她和丈夫去拉斯维加斯庆祝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,酒过三巡之后,她提出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。那一夜,她推开了一扇通往危险之门的大门。她化名凯莉,登记进入一家伴游公司。第一次接客,她却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熟悉感——登场、表演、退场,节奏与比赛惊人的相似。她坦白说,她第一次就沉迷其中。
家庭生活富足优渥,丈夫甚至一开始默认了她的行为。她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像一场巡回赛:上午在芝加哥五星级酒店会见客户,下午乘坐私人飞机飞往休斯敦,在企业年会上分享坚持与梦想的励志故事,然后继续飞往洛杉矶。白天她是鼓舞人心的榜样,夜晚则是化名为凯莉的应召女郎。她将这种生活撕裂感视为一种掌控,甚至向一些熟客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——曾经的奥运选手,耐克的代言人。旁人难以理解的行为,却让她沉浸在一种“一切尽在掌握”的错觉中。
然而,事情很快就失去了控制。她将自己的照片发布在名为“哈雷·赫斯顿私人藏品”的网站上,标注着“可与夫妇同台双性取向,时薪600美元,包天6000美元”,预约已排到一个月以后。评论中,有人称赞她运动员般的身材,也有人和她聊起高中时期的田径比赛。她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之间来回切换,像是一场故意忽快忽慢的长跑,直到媒体的聚光灯照亮了她。
最终,一切走向了曝光。这并非是一出简单的“堕落”戏码,而更像是一次漫长的求救信号。一个将自己全部奉献给跑道的女人,一旦离开起跑器,没有了赛程,没有了目标,整个人便会失去重心。她试图寻找能够让她心跳加速的东西,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向。她将表演搬到了夜晚,是用一种熟悉的方式对抗无形的疾病。媒体的曝光如同重锤,将她砸回了现实。她开始学习如何与疾病共处,按时服药,规律作息,跑步重新回到了她的生活中,但这一次,不再是为了打破纪录,而是为了找回真正的自己。
苏茜的故事,看似离奇,却又并非罕见。体育能够将人推上领奖台,也能够在退役的那一天,将人打回平凡的生活。光环褪去,如果心理支撑跟不上,空虚感便会迅速吞噬一切。再加上家族躁郁症病史、产后激素波动剧烈以及误诊误治等因素,她的“跌落”便不足为奇了。外界喜欢用“跌落神坛”来概括她的经历,但她更像是从赛道拐进了一条黑暗的小巷,兜兜转转,最终又回到了路口。
如今,她偶尔会应邀前往学校和社区,向家长和教练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。她承认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,也愿意为此承担后果,但她不再将那段经历视为刺激的秘事。她说跑步依然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,只是速度慢了下来,每天早晨她会绕着社区慢跑两英里,女儿起床时,早餐已经准备好了。她不再使用另一个名字生活,护照上只有苏茜的名字,手机里只有家人的群聊。
当看台上的掌声渐渐远去,一个人的内心究竟该如何支撑?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苏茜给出的答案,却异常朴实:承认自己的脆弱,承认自己需要药物的帮助,承认自己并非永远的冠军。她不再为了世界而奔跑,而是为了自己而奔跑。